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
台灣近三十年來經濟起飛,人民相對富裕,衣食無缺,來自各國多元化餐飲興起, 讓台灣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食王國」。然而由於多肉、低蔬果飲食,也讓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節節上升。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已有超過一萬名大腸直腸癌個案產生,雖然患者大多數年紀偏高,但是近年來已觀察到年輕化趨勢, 提醒民眾切勿恃年輕力壯而不慎。除了飲食習慣以外,若是家中親人有大腸癌病史的話, 更是必需注意定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我的大便裡有血,是大腸癌嗎?
大部分排便出血多為痔瘡的緣故,然而正是因爲這種「應該是痔瘡吧」的心態, 導致癌症在體內潛藏惡化而不自知。除了出血之外, 若合併有下列幾種症狀:「大便形狀變細(像筆一般)或不成形、排便頻率改變(一天一次變成三天一次或一天三次)、 大便顏色為暗紅或瀝青黑、體重減輕、貧血、食慾不振、腹脹」等,請務必儘早就醫! 目前大腸癌篩檢工具最有效的是「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 潛血檢查簡單、好用、無侵入性,不會因為吃紅肉、火龍果影響其判斷,若呈現陽性, 根據統計高達40%在後續做大腸鏡時都會有異常發現;而大腸鏡是一面照妖鏡,讓腫瘤無論良性惡性皆無所遁形。
惡性息肉的治療策略
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是從良性息肉(或稱腺瘤)轉變而來, 而大腸鏡的目的之一就是讓良性息肉尚未轉變為惡性之前及早切除,因此病理報告成為重要的依據。 病理報告若為良性腺瘤,則毋需額外手術,根據醫師判斷後定期追蹤即可。 然而有一種特殊狀況則是「在良性腺瘤中出現部分癌化組織」, 當出現這樣的情形時首先要確定此「癌化組織」的侵犯程度以及是否切除乾淨。以下分幾點探討:
一、若此「癌化組織」侵犯程度為「原位癌」且已切除乾淨,則不需進一步手術,定期追蹤即可; 若沒有切除乾淨,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後再一次經大腸鏡進行較大範圍組織切除,或者開刀切除部分大腸。
二、若此「癌化組織」侵犯至「粘膜下層(T1)」且已切除乾淨,根據文獻建議, 可由病理檢驗測量癌細胞侵犯深度,來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接受部分大腸切除,這部分需要與專科醫師深入討論; 若沒有切除乾淨,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後再一次經大腸鏡進行較大範圍組織切除,或者開刀切除部分大腸。
三、若此「癌化組織」侵犯至「肌肉層(T2)或更深(T3、T4)」,則無論是否切除乾淨, 都必須接受全身電腦層掃瞄確認有無遠端轉移,以及接受部分大腸切除手術。
我的大腸鏡診斷為惡性,到底是第幾期?
當大腸鏡發現病灶「惡形惡狀、根深蒂固」已無法完整切除時, 則必須懷疑已經轉變為惡性腫瘤並做切片化驗。超過 90%的大腸直腸惡性腫瘤都是腺癌, 其他少部分神經內分泌瘤、淋巴瘤、肉瘤等手術方法與腺瘤相差無幾。大腸鏡切片診斷為腺癌時, 我們仍「無法判別」是第幾期, 下一步必須進行「胸、腹、骨盆腔電腦斷層掃描(若身體有其他症狀則需另行其他特殊檢查)」以確認是否有「遠端轉移」。 有遠端轉移即為「第四期」;無遠端轉移,仍須經過手術切除腫瘤及周圍淋巴結才能確認為「第一、二或三期」。 而遠端轉移的有無,大大影響接下來的治療策略。
腺癌的治療策略
一、無遠端轉移:最高指導原則為「除惡務盡」。
亦即部分大腸切除及周圍淋巴結廓清手術, 再根據手術病理化驗確認癌症期別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後續化學治療。
二、有遠端轉移:又可分為「器官轉移」及「腹膜轉移」。
器官轉移者,依據「除惡務盡」原則,若能手術切除而不影響到重要器官或生命者, 應以手術為主;若無法完整切除或有可能傷及重要器官者,則先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優先,若治療後腫瘤縮小, 即可再次評估手術之可行性。另外針對某些常見器官如肝臟轉移,現行有許多治療方法如射頻腫瘤燒灼、釔90放射治療等, 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用。
腹膜轉移者,可考慮手術中合併「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將溫熱化學治療液灌注於腹腔中, 以達到擊殺微小癌細胞之功效。此療法的效果與轉移程度相關,腹膜腫瘤越小、範圍越侷限,效果越好;反之則越差。
用微創手術開刀,是否效果更好?
大腸直腸癌手術方法依腫瘤部位不同又分為:「右側大腸切除」、「左側大腸切除」、「前位切除」、「低前位切除」及「腹部會陰切除」手術。 手術作法除了腹部會陰切除手術之外,會將包含腫瘤在內的部分大腸切除之後再將兩端縫合; 腹部會陰切除手術是針對因腫瘤位置無法保留肛門的病患,直腸切除後將近端大腸拉出體外形成永久性人工肛門。 根據研究,無論傳統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或近幾年熱門的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手術, 對於大腸直腸癌的五年存活率是「一樣好」,然而微創手術(意即腹腔鏡手術或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手術)的價值在於傷口小、 體力恢復快,能夠及早下床復健,對於比較接近肛門的低位直腸癌,有更好的手術視野, 而有機器手臂輔助的話更能使外科醫師的雙手在狹小空間中活動自如,大大提升手術穩定度。
人工肛門是夢魘?希望?
幾乎每個病患得知自己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時候第一個反應都是:「會不會要一輩子背『屎袋』?」 人工肛門分成兩種:「暫時性」人工肛門及「永久性」人工肛門,兩者用途並不相同。 施行暫時性人工肛門手術者,經醫師完整治療與評估後,即可接回。
一、暫時性人工肛門:適用於「發生大腸阻塞」及「癒合能力不佳」病患。
發生大腸阻塞者,因腫瘤造成阻塞無法排便,病患因腹脹無法進食也無法術前清腸, 此時施行暫時性人工肛門以達成「減壓」的效果,之後再接受正規手術,可減少術後接合處滲漏等併發症。 另外針對阻塞病患也可考慮安裝「大腸支架」取代人工肛門,支架將狹窄處撐開可暫時解除阻塞症狀, 待病患能順利清腸之後再接受手術。
癒合能力不佳者,包括直腸癌接受術前合併電療化療病患以及慢性病病患。 腫瘤處接受電療過後組織受損,兩端腸子縫合後需要更長的時間癒合;慢性病包含糖尿病、心臟病、自體免疫疾病、肝病等, 身體組織癒合能力較差,因此施行暫時性人工肛門將糞便「分流」,不經過吻合處,以避免造成滲漏感染。
二、永久性人工肛門:適用於「低位直腸癌」,腫瘤過於接近肛門, 為避免切除不乾淨只能連同肛門一起切除,再將近端大腸拉出體外。然而近年來對於直腸癌的治療藥物與技術進步, 合併電療化療能夠有效讓腫瘤縮小,肛門得以保留,因此必須接受永久性人工肛門手術的比例已逐年下降。
直腸癌有可能不開刀就會好嗎?
目前醫學期刊上確有部分「直腸癌」病患接受「合併化療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的案例, 然並非坊間宣稱使用某某偏方就能戰勝癌症,此類說法完全沒有根據。癌症不可怕,可怕在不願面對與逃避。 請病患務必接受正統治療,與醫師密切配合,共同面對抗癌之路。
文章轉自:台大醫院衛教專欄